中国青年网

游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防范网络沉迷,家长不可缺位

发稿时间:2024-06-07 10:26:00 来源: 光明网

  日前,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团体标准。该标准是游戏行业首个完整的未成年消费管理规范,可用于未成年人游戏消费退费纠纷解决。

  该标准最大的亮点在于首次做出了关于游戏退款的比例界定,明确了不同情况下,游戏方和监护人的责任划分。比如,如果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已依法配置防沉迷措施,但存在监护人帮助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限制,或未充分履行监护人责任等过错情形的,根据防沉迷措施的有效性等情况,建议过错方承担责任比例30%-70%,存在特殊情形可在此基础上相应调整,监护人承担剩余责任。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短视频等问题的再度思考。

  经过多年实践,平台、社会、家长等多主体共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越来越成为共识。不管是网游平台还是短视频平台,都要以为下一代负责的态度,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通过防沉迷模式、青少年保护模式,引导未成年人健康用网。事实上,随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完善,各类平台普遍重视防沉迷等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举措。

  以短视频为例,2019年,各大短视频平台推出了“青少年模式”。经过5年的发展,“青少年模式”对使用时长、使用时段、使用功能都有了较成体系的限制与规划。作为头部平台,抖音走得更远。近年来,抖音持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方案,采取了包括14岁以下青少年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提供家长管理工具等在内的多种措施,在安全使用、防沉迷管理、优质内容生态建设等领域全面保护青少年健康触网,并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完善保护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互联网平台青少年模式测评报告》显示,抖音“青少年模式”的保护效果居首。

  互联网平台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技术手段,为青少年健康触网营造良好的环境,值得肯定。但也要看到,引导青少年健康触网,不仅需要青少年模式。青少年用网习惯是青少年自身性格、社交能力、心理压力等内在因素和家庭环境、师生沟通等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学校、社会等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抖音等平台为监护人提供了诸多管理、防范工具,帮助家长借助“时间锁”来合理安排孩子的使用时长。但因家长的意识淡薄,甚至有时懒得管、疏于管,导致各大平台的“青模”打开率都不高。可见,青少年模式再好,也需要包括家长在内各主体的配合,而不能把责任一味推给平台。对此,家长应采取榜样引导、合理介入、信息共享等方式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进行辅导和管理,引导未成年人形成健康上网、合理用网习惯。

  公众的担忧,既在于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不能自拔,也在于担心网络空间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给三观还未定型的未成年人带来误导。当下,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知识生产和传播变革,也推动着学习方式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短视频方式获取知识,打造高质量内容平台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在这方面,我们看到,相关平台也在努力。公开数据显示,抖音平台上面向青少年的科普类创作者已达数万人;2023年,抖音青少年观看热门科普视频次数较去年提升1倍,泛知识内容最受欢迎。正如青少年保护动画短片《绿洲》中所呈现的,抖音已经成为一个知识丰富优质的乐园,花园、动物园、海底世界和博物馆共同编织着知识乐园的图景。

  毫无疑问,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让互联网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乐园,释放互联网助推青少年成长的更大效能,显然还需要各方持续努力、协同发力。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