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游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未成年人充值网游消费纠纷井喷式上涨 该如何合理界定游戏平台与家长的责任?

发稿时间:2024-09-12 10:49:00 来源: 央广网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年来,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类案件高发频发,主要集中于某些网络热门游戏、漫改游戏,相当一部分是未成年人偷用监护人的手机设备、购买成年人网络账号、租用他人手机设备充值、打赏,被发现后要求返款引发的纠纷。原告方主张未成年人的行为无效,运营平台应该全额返款;而被告平台往往以账号认证信息显示为成年人,拒绝返款。
  此类纠纷,平台到底该不该返款?如何界定平台和监护人各自的责任?如何预防纠纷的发生?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采访了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法官。
  未成年人用父亲信息注册游戏,法院如何判断“谁在充值打赏”?
  13岁的小丁使用他父亲的身份证号注册了一款游戏,充值了2595元。小丁父亲发现后,多次与游戏运营商协商,要求返还充值款被拒绝,于是以小丁的名义起诉到法院。
  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熊志钢介绍:“被告游戏运营商答辩强调,根据后台账号认证信息显示注册人信息为成年人,即使是未成年人充值,他的法定代理人也是疏于管理,未尽到监管及注意义务,具有重大过错。”
  在审理过程中,原、被告双方向法院提交了小丁玩这款游戏的相关证据。
  “法院综合考虑游戏昵称、好友列表信息、充值打赏时间段等情况,可以认定这起纠纷,13岁的小丁为网络服务合同的相对方。从转账充值的频率、金额来看,明显超出了他这个年龄段未成年人智力所能理解的范围,所以认定未成年人充值行为系无效法律行为,充值金额应予以返还。就返还金额,结合原告及监护人的过错,酌情判定返还原告充值款1557元。”熊志钢说。
  平台在未成年人身份识别、内容建设、平台管理等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此类纠纷中,法院要审查平台经营者在未成年人身份识别、内容建设、平台管理等方面是否存在机制缺失和管理漏洞。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管办(研究室)主任李文超提到了未成年人小唐多次充值购买阅读漫画引发的网络服务合同纠纷。
  李文超表示:“平台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未成年人身份信息识别不到位,目前只需点击监护人同意,未成年用户就可以无差别地使用平台。另外,平台内容审核机制存在漏洞,管理不到位,提供漫画中充斥着大量不适宜未成年用户阅读的内容,且对这类不适宜内容未作任何显著提示。”
  法院向平台发出了司法建议,建议其完善注册、充值环节的身份认证机制。
  “我们建议探索设计未成年人实名认证模式,并采用合适的方式落实监护人同意制度,如电话回访、短信提示等。在收到未成年人监护人反映及投诉后,应当积极与监护人沟通情况,尽可能保存电子证据,及时处理纠纷。对发布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作品,及时采取屏蔽、下架等处罚措施,对可能会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作出显著提示。”李文超说。
  未尽验证义务的平台、未尽监管义务的监护人均要担责
  平台是否尽到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验证未成年人用户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登录的义务,也是法院审理此类案件重点审查的内容。不满10岁的小吴使用母亲的身份信息实名认证并下载了一款游戏,在30多天的时间里通过母亲的支付宝充值了十多万元用于购买游戏中的道具、皮肤等。小吴的父母要求游戏平台全额退还遭到拒绝,起诉到法院。
  主审法官,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三庭法官赵明指出:“尽管被告接入了实名认证系统,采取了弹窗提示、家长模式及客服提示等不同措施,但被告在识别玩家为未成年人后,不仅没有对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进行锁定,还在进入游戏界面、未提示验证家长监护的情况下,提示未成年人玩家可以通过‘编辑身份信息’的方式轻易修改实名认证信息,从而消除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为未成年人假冒成年人信息、逃避监管提供可能。综上,可以认定被告未尽到要求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验证未成年人用户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登录的义务。”
  法院认定了双方网络服务合同无效,被告游戏平台负主要过错责任,原告法定代理人疏于监管,也有一定过错。判决被告退还原告部分充值款项。
  赵明进一步表示:“监护人应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进行必要管束,同时保管好自己的账户、支付密码等信息,避免造成损失;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落实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实名制、防沉迷等制度,优化消费提示功能,阻拦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的身份信息进行账号注册和充值消费。”
  据了解,法院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向涉案平台发出司法建议,此类纠纷诉前调解率、在诉案件调解率均超过70%。游戏平台企业参照法院判决标准自行化解纠纷量超过4000件。针对审理中发现的监护人责任缺失问题,法院向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制发家庭教育指导令,预防非理性消费纠纷再次出现。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