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游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死亡游戏”并非游戏

发稿时间:2024-11-13 10:26:00 来源: 中国教师报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对智力发展、身体协调以及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期最纯净也是最具心灵性的活动,同时更是人类整体向外的表达方式”。这一点,在古今中外的名著以及民间故事中都有具体而鲜明的展示。

  然而,一些游戏却慢慢变了味。近日多家媒体关注在校园流行的一种“死亡游戏”,根据体验者描述,游戏步骤包括靠墙蹲下深呼吸、憋气,再由其他人按压胸口,核心在于快速达到窒息缺氧的状态。有的孩子在游戏后迅速晕倒,有的孩子则发出尖叫并伴随满脸冷汗,直到第二天还头痛头晕。对此有医生提醒,“死亡游戏”压迫心脏、抑制呼吸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大脑的血液和氧气相应减少,严重者会导致意识丧失、全身脏器功能停止等,直接危及生命。此前吉林省蛟河市一名初二男生玩“死亡游戏”时险些丧命。

  显然,“死亡游戏”已经远远超过了游戏的范畴,是用自己和他人生命开玩笑。在这样的游戏中,无论参与游戏的当事人,还是负责按压胸口的其他人,稍有疏忽就会导致可怕的后果。而这样不计后果的游戏并非只此一家,此前“养臭水”也曾风靡校园,“爆炸”的臭水险些伤害上课的学生。这些后果极其严重的“游戏”在校园接连出现,不能不引起高度关注。

  面对“死亡游戏”的出现与可能蔓延的态势,许多网友质问它起源于何处。所谓无风不起浪,孩子不可能突发奇想发明这样的游戏。那么,究竟是什么误导甚至诱导孩子呢?作为“网络原住民”,当代儿童可以借助网络获取庞大的信息,但在还不具备筛查信息的能力时,他们容易受种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清理网络平台,最大限度降低不良信息对儿童的毒害越来越迫切。“防人之心不可无”的观念在保护儿童身心健康方面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养臭水”“死亡游戏”的出现提醒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要落实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高度重视生命教育。“花园里不种植鲜花,杂草甚至毒草就会肆意疯长”。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问题是在分数为王以及安全第一的前提下,许多学校取消了课外活动,特别是集体活动以及各类游戏。这不仅压抑了孩子的天性,更使得恶意满满的不良游戏获得了生存空间。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借鉴传统游戏,比如滚铁环、打雪仗、丢手绢、跳皮筋、翻花绳等,为其融入时代因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进而杜绝不良游戏乘虚而入。与此同时,学校也要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孩子远离危险游戏、提高风险认知能力,理解生命的价值和可贵,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养臭水”“死亡游戏”的出现对家有儿童的父母也敲响了警钟。关爱孩子远不是给他们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陪伴他们玩游戏,引导他们合理游戏,帮助他们选择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也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永远不要低估孩子对游戏的向往,更不要低估不良游戏对孩子的毒害。忽视了这门必修课,可能会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