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低价课”背后的“高端局”
发稿时间:2025-04-03 10:27:00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只要1块钱,学会理财,养老不愁!”——这样的广告语在短视频平台和微信群中频频出现,吸引了不少中老年人的注意。然而,这些看似“超值”的低价课程,背后却暗藏精心设计的营销套路,最终让许多消费者陷入高价课程的“连环套”,甚至背上不必要的债务。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拆解“不赚钱”的套路
记者调查发现,某在线教育平台推出的“1元理财训练营”正演变为精心设计的金融陷阱。相关反诈博主介绍,机构成功引流一名“一元学员”的成本在50~100元不等,套路深的博主还会在直播间塑造抢购的稀缺感,类似于“限时抢购”“仅剩3个名额”等饥饿营销。
之后,机构会引导学员进入学习群,然后逐一确认身份,给每人发送链接,但这些链接打开后,往往是复制粘贴的PPT、录播课等。有网友称,当她质疑课程“无用、过于简单”时,助教立即私信推荐“进阶课程”,声称原价5999元的“精英班”可享受“限时补贴价”4999元。更令她震惊的是,对方随即发来提前准备好的分期贷款方案:“支付宝花呗12期每月416元”“信用卡分期手续费全免”。
记者获得的某内部培训资料显示,该平台将学员分为A、B、C三类:对犹豫的B类学员要求“每天三次触达”,对经济困难的C类学员则重点推送“分期付款方案”。
上海白领王先生在知识付费时,就遭遇了类似问题,助教会手把手指导他“开通借呗临时额度”来支付19999元的“私教课”,并声称“课能‘链接行业大佬’,保证资源回本。”但最后,他气愤地表示,课程内容“货不对版”“套娃式欺诈”,付费后所谓的“高端人脉”仅是某社交平台的普通交流群,想要获得更多必须再缴费、再进阶更高会员。
某MCN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元课”从话术构思到私域搭建,已经有了成熟的执行体系,类似“资源变现”“副业刚需”等话术,都是针对都市白领、职场新人等群体设计的精准营销。
据从事私域引流工作的蒋先生分析,“一元课”根本不赚钱,对方一是通过大规模引流出清“羊毛党”,辨识出真正的高端用户。二是想获取客户的个人信息。记者体验“一元课”养生课时发现,在填写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后,立刻有销售电话打进来推销相关营养品,而且这样的推销电话会以不同号码出现、连续不间断“轰炸”数天。
陷入虚假的“营销迷局”
“超低价课程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抓住了消费者‘贪小便宜’的心理。他们的话术一般都是:只要一元,你就能获得一套价值上万元的体系化、核心课程,内含独家知识点,让小白秒变高手……”蒋先生反映,一元几乎是免费,这种话术会让对课程感兴趣的消费者“很上头”“无脑入”。
随着灵活就业的兴起,副业潮也带动了各类培训产业的出现。在知乎上,记者搜索“副业、兼职赚钱”,会跳出一些答主写的带有1元写作课、1元剪辑课的链接入口,标题往往是“知乎内容大佬手把手教你怎么写带货文、能获得盐选投稿快速审核机会、通过赚稿费走上人生巅峰……”精准捕捉当代年轻人渴望突破职业瓶颈、打破信息差、快速成功的心理。
“我知道一元课是引流,但我想学完5天的摄影课后感觉还不错的话,可以继续购买。在学习的第四天,助教就开始动员我报大课包,第一次我婉拒了,第二次又给我发了很多优惠课程,称‘独家优惠,机会难得’,到了第三次,助教直接开始打我的语音电话,不停地打,我不得不把他拉黑。”家住北京的秦阿姨说,助教的“苦劝”“利诱”让群里很多人无力招架,最终购买了几千元的课程。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教授杨晓猛指出,营销机构通过社群洗脑、制造焦虑、限时逼单等手法,制造出课程的稀缺感,让各类人群的购买需求变为购买必须,进而将“低价课”变成“高价局”。“有的人是享受了‘捡便宜’的快感,有的是产生了错失好机会的焦虑,有的是从众效应加剧,‘一元课’乱象的产生,是消费认知偏差、虚假情绪驱动和社会管理漏洞综合影响的结果。”
着力构建消费者维权体系
北京辉诺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安二明表示,“一元课”背后暗藏六大消费陷阱:一是出现“保过”“名师授课”等话术夸大效果以及隐瞒附加费用等,都有虚假宣传之嫌;二是虚构原价后再打折、限时低价,但实际上长期存在低价诱导购课后大幅涨价,或出现“7天免费训练营”后再被要求购买高价长期课程等,属于价格欺诈行为;三是货不对板,实际课程内容与宣传严重不符、擅自减少课时或降低服务质量,属于未履行合同约定的违法行为;四是低价课结束后强制购买高价课程,否则不提供承诺过的服务次数或服务质量,属于强制消费或附加不合理条件的违法行为;五是以“低价课”为理由拒绝开具发票,可能涉嫌偷逃税款;六是以“低价课”为诱饵,收集用户信息后用于骚扰营销或非法出售,则是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消费者要在‘疯狂促销’中保持清醒,若感觉到权益受到侵害,可根据以上情况对号入座,主动维权。”安二明提醒。
被“一元课”割了韭菜怎么办?安二明指出,首先要做“有心人”,完整保存宣传页面、聊天记录、付款凭证等证据,特别注意核对收款方与合同主体是否一致。其次要勇于“开口要”,直接与机构协商退费或补偿。若协商无果,可多管齐下:拨打12315向消协投诉、通过12366举报偷税漏税、向网信部门反映信息泄露问题。对于平台课程,要及时申请平台介入。必要时,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或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退费加赔偿。
目前,抖音规定“教育培训”类目“禁止发布10元及以下商品”,微信视频号已明确一级类目为教育培训的达人、商家禁止成交一元及以下的商品。此前,北京市教委也对猿辅导、学而思网校等机构低于成本价售课、提前招生收费等违规行为作出处罚。
杨晓猛指出,当前网络交易呈现出“看得见摸不着”的虚拟化特征、信息不对称、便捷性与风险并存等特征,导致网络交易中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推诿扯皮等行业痛点频现。由于对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尚不明确、处罚力度不足,致使消费者维权困难、监管执法面临挑战。为此,亟须构建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监管体系,建立“黑白名单”制度,对违规机构全网公示。
“平台也不能只灭火,不做事前防护。对课程应进行双审核机制,资质审核+内容审核,重点排查‘保过’‘速成’等夸大宣传;建立价格监测系统,对长期标榜‘限时低价’的课程自动预警。同时,可强制开通‘冷静期’,设置24小时无理由退款通道。”杨晓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