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遇上麻将,有何不可?
发稿时间:2025-04-17 10:38:00 来源: 红网
近日,一群初中生穿着校服在课堂上打麻将的视频在网上疯传,但这并非传统棋牌娱乐——学生们手中印有高锰酸钾、氯离子等化学符号的麻将牌,围绕方程式的配平设计牌局规则,甚至连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接,谁先完成,就必须比拼“和牌”。这种把元素周期表搓成麻将的操作,让网友直呼“这牌没点知识和不了”,也让教育界看到了破局“内卷”的新可能。
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二中校长陈明煜是这款“化学麻将”的主创者,也许没有想到,他信手拈来设计的这款教具,竟然在短视频平台上引发了百万点赞。九年级学生王思琪用“电解水生成氢氧”组合拿下首局后兴奋地说:“比刷题刺激多了,现在闭着眼都能背反应条件。”更有趣的是,化学魔方争霸赛的最快纪录已突破5分钟,学生们在旋转离子符号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了化学式的组合规律。这种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竞技的设计,让课堂变成了知识的“真人CS”,每个学生都是手持元素符号的“特种兵”。
而网友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有人在评论区跪求“数学公式麻将”“古诗词牌九”赶紧上线,甚至提议开发“物理骰子”“生物卡牌”;也有人担忧“游戏化教学会冲淡知识严肃性”,更有家长脑补“孩子打着麻将就学会赌博”。但更多理性声音指出: 当医学模拟手术用虚拟病人训练医术,当军事演习用沙盘推演培养指挥官,形式创新与内容深度并不矛盾。化学麻将的高明之处在于将抽象的化学反应变成具象的游戏策略,让学生在“碰牌”时理解复分解反应,在“杠牌”时掌握氧化还原规律,这种“知识外挂”的效率可比传统死记硬背高出许多。
这一教育实验的火爆,恰好戳中了当代教育的痛点,当初中生日平均睡眠不足7小时、家长给孩子报满12节课外班时,化学麻将的出现像一阵清风扑面而来。它用游戏化学习破解了“学习=痛苦”的认知定式,让多巴胺分泌与知识吸收同步进行。正如教育心理学揭示的“心流理论”,当挑战难度与个人能力匹配时,人会进入高度专注的愉悦状态。化学麻将通过随机发牌的方式,打造差异化的学习路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传统课堂最缺乏的“升级打怪”中找到成就感。
更值得玩味的是,化学麻将的诞生恰逢教育政策转型期,当教育部强制执行“双休令”,当剑指课外培训的“双减”政策,当强调核心素养的高考改革,教育界正经历着一场波澜不惊的革命。但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河南三所高中校长违规补课被免职,东莞学生周末补课费高达800元/小时。这种“校内减负、校外增压”的怪圈,暴露出教育焦虑的深层病灶,而用创新教学填补政策空白,恰恰是化学麻将的价值所在——当学校能提供的学习体验,比补习班更有趣,效率更高时,让孩子重返校园,家长自然会选择“校内减负、校外增压”。
站在教育变革的十字路口,化学麻将的启示在于: 教育的本质不是装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当元素周期表能“搓”出来,当化学反应式能“打”出来,学习自然从负担变成期待。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回归教育本真——让知识流动起来,让思维活跃起来,让学习变得快乐起来。正如网友的神评论: “四川老太太打麻将:氧化铁胡了!”当化学方程式成为全民娱乐的谈资,当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或许才是教育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