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AI时代防护高墙 为青少年保驾护航
发稿时间:2025-05-27 10:27:00 来源: 光明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普及,AI悄然步入未成年人的世界,融入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近日,网安标委发布《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技术要求》(以下简称《实践指南》),为移动互联网建设未成年人模式划定了清晰路径。《实践指南》的发布是适应时代发展,直面青少年用网安全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必要之举;进一步对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提供了系统性技术规范,为切实保护未成年人提供了方向指引。《实践指南》的出台有利于贯彻落实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工作,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特点,在刚柔并济中为青少年成长筑起防护高墙。
《实践指南》是直面青少年用网安全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必要之举。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可能面临违法和不良信息侵害、网络沉迷、个人信息权益受侵害、诱导消费等影响身心健康的多种风险。在面对如何平衡“提供便利”和“风险侵害”之间,家长们显得无可奈何。青少年网络安全成为长期困扰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监管难题。已有的未成年人模式大多由应用程序提供,存在开启隐蔽、关闭简单、应用标准不一的现象,未成年人模式一度沦为摆设。《实践指南》创新性地提出“未成年人模式联动技术”,提供未成年人模式的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分发平台将实现一键切换、统一时间管理、应用标识管控。这意味着家长可以在手机端一键启动未成年人模式,所有安装的App将由终端系统统一限制,堵住了过去因平台各自为政产生的监管漏洞,监管难题在技术的加持下迎刃而解。
《实践指南》提供了系统性的技术规范,为切实保护未成年人提供了方向指引。《实践指南》摒弃了“一刀切”式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网络,在安全底线之上保留了必要的灵活性,构建了从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到分发平台全链条技术标准。在移动终端,明确要求时间管理模块应设置整机使用时长、使用时间段、指定应用程序的使用时间。在应用程序中,不应利用算法推荐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对于分发平台中的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不应插入网络游戏链接,不应推送广告等与教学无关的信息。这些条款直指网络沉迷、不良内容推送等核心问题,将抽象的“保护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指令。这些指令将指导开展未成年人模式的研发和应用、督促大型平台企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守护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
《实践指南》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特点,在刚柔并济中为青少年成长筑起防护高墙。青少年时期未成年人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对规则建议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消极抵抗情绪。过度控制和明令禁止其使用互联网即不现实,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正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所强调的,让孩子用好互联网,才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实践指南》在设置推荐使用时长的同时,家长可酌情自定义使用时限。在未成年消费管理方面,制定未成年人退款的规则,提供退款的功能渠道。在内容提供方面,对于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提供差异化管理,打造专属内容池,推荐适合其年龄阶段的优质内容。在隐私保护方面,要求收集未成年人信息必须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即便监护人拒绝提供非必要信息,也不得影响基本功能使用。《实践指南》采用“底线约束+弹性空间”的设计,既避免了过度干预可能引发的青少年逆反心理,也尊重了家庭教育自主权。符合未成年人用户的网络使用习惯、网络使用需求和生理心理特点,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
青少年阶段作为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成熟,思维进入最活跃的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实践指南》规定下的未成年人模式不仅守护着近2亿未成年网民的成长,更是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培育具有网络素养的未来公民的必要之举。未来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将继续向标准化、精细化的新阶段持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