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成电诈“帮凶”暑期兼职需警惕“高薪陷阱”
发稿时间:2025-07-15 09:59:00 来源: 中国妇女报
暑假来临,不少学生希望通过兼职丰富经历、赚取零花钱,却成为电信网络诈骗分子的目标。有媒体从北京市反诈中心获悉,近期已发现多名未成年学生被诱骗发送电诈引流短信,涉及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最小的仅11岁,最大的17岁,需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警惕。
“发一条短信赚5毛钱,轻松日入几十元”,这样的“兼职”信息,对学生群体颇具吸引力。骗子的套路并不复杂,却精准击中未成年人的弱点:先以小额返利建立信任,让孩子尝到“轻松赚钱”的甜头;再诱导其用个人手机卡发送含诈骗链接的短信,甚至用“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等名义包装,模糊违法性质。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薄弱,往往只看到“动动手指就能赚钱”的表象,对“诈骗引流”的法律后果和道德危害缺乏认知。
更值得警惕的是,未成年人身份成了骗子的“保护色”,其手机号、社交账号更难被反诈系统识别,用以传播诈骗信息隐蔽性更强,一旦发送成功,不仅可能毁掉多个家庭的幸福,更会给孩子的人生留下难以磨灭的污点。
未成年人涉电诈案件,是保护网络的失守。不少学校的反诈宣传仍停留在泛泛而谈,对兼职陷阱的具体套路讲解不足,未能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内容,难以入脑入心。部分家长暑期对孩子“放羊式”管理,只关注学业完成情况,却忽视了孩子手机使用轨迹,给了骗子可乘之机。一些社交平台上,“日结兼职”“轻松赚钱”的信息泛滥,对未成年人账号的审核把关流于形式。
斩断伸向孩子的电诈“黑手”,必须关口前移、精准施策,从事后打击转向事前预防。
少年儿童的暑期安全,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社会的长治久安。唯有学校教育更精准、家庭守护更用心、社会防护更严密,才能织密一张“骗不成”的防护网,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安心探索世界。